连线:数字时代的传媒梦想
花了三天的时间阅读了《连线》,90年代新经济凯歌高进的年代又复活在眼前。中文版的《连线》是黑色的封面,凸出的书名,但是下面一行小字却很叫人倒胃口:互联网之父马云推荐。首先谁承认马云是互联网之父了?其次就算要推销书也用不着用作电子商务的马云来推销这本书吧,再次,要吹捧马云也不用如此肉麻吧。想来国内如我这般想的人还是不少的。后来在网上看见不少类似的评论。
但是不管封面如何恶劣,买了的书还是要看下去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路易斯,间,卡尔等一干《连线》杂志和后来《热连线》的人物跃然纸上,包括那个时代。
豆瓣上有豆友的评价,说路易斯是一个偏执的人,其实不然,他是一个有恒心的人。他的梦想就是办一本技术的《滚石》杂志,告诉人们新媒体来了,影响到了大家的生活。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努力,在旧金山的努力就是为了这本杂志。人在困顿中努力靠偏执是不可以成事的,但是靠梦想则可以。
《连线》创造了一个时代: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新闻官员向记者们展示这本杂志,想说明他们对最新事物并不陌生;迈克尔·奥维茨,好莱坞的首席明星代理人,这本杂志每月要订30本;尼葛罗·庞蒂在他的媒体实验室到处散发它;银行家们把它放在公司前台上,恐吓来访者;全美国的计算机程序员、软件经理以及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不愿把自己的这本杂志借给别人,以免它有去无回。
路易斯开创的杂志不仅仅是为电脑爱好者而办的,而是影响了一个时代人的生活。从美国到英国,从德国到中国。那个时代活跃着一大批像路易斯一样的有梦想的创业者,和一大批希望通过成立互联网公司,开发网络程序走上IPO之路的公司比如Yahoo, Netscape, 搜狐,等等。还有一些投资者,金融家,商人和媒体出版人,希望能够通过网络新经济而一举成为富翁或更富的富翁。
当我开始接触《连线》的时候,路易斯已经快要离开《连线》了,那是1998年的年底。我刚刚走出校门。那时,我认识了一个美国小公司,和一群美国人。公司虽小但是管理层各有来头。公司董事长及Co-founder之一是一个精明的投资人,曾经创立了VNU;另一个年轻的founder是一个出版商,在美国最知名的几家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工作过,他的太太来自美国一个声望显赫的家族;总裁在美国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任总裁达10年之久; 程序开发人员便犹如《热连线》的开发人员,努力有激情和梦想。这些人虽然走到一起的目的不同,但有一个目的是共同的:通过这家网络公司成为富翁。
总裁给我带来一本《连线》, 年轻的Co-founder和我大谈《连线》和《热连线》,程序开发人员也大谈《连线》,他提到网络《热连线》的几率大于提到杂志。公司业务类似于Jupiter Communication, 提供网络营销市场分析和网络广告的市场分析。激情是可以感染的。于是我也扑到了《连线》当中。 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依然保留着阅读连线网络版的习惯。
到了99年和2000年,随着国内Sina,Netease,和Sohu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国内互联网业界弥漫着浮躁和不耐烦,年轻的从业人员都希望能够拿自己的公司到美国上市,急吼吼地叫着30岁退休。其时纳斯达克的网络股已经开始下挫,但是人们依然激情四射。我认识的这家公司拿到了第二笔风险投资。记得2000年的某一天和年轻的Founder站在时代广场,纳斯达克仅在咫尺,Yahoo!的股票价格在显示屏上滚动而来,他说了句:这才是目标。我知道他也期盼着IPO的到来。虽然工作很繁忙,虽然有很多客户要拜访,虽然有很多数据要处理,虽然有很多程学要写,但是,那年的圣诞节全公司度过了一个个温馨得有些像家庭的日子。虽然当时互联网的冬天已经来了,但是寒意还没有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大家都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可惜的是第二年等来的不是春天而是911。
911之后,我离开了那家小公司,他们支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以较高的市值买给了美国第一大市场研究公司,成为其网络调研的一部份。两个Founder拿了一笔钱估计开始了下一个投资项目,总裁则成为了这家美国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的副总裁,开发人员也开始找下一个疯狂的理由。
这就是《连线》将我带进的数字时代,又是《连线:数字时代的媒体梦想》让我想起了这段时光。
但是不管封面如何恶劣,买了的书还是要看下去的。故事讲得有条不紊,路易斯,间,卡尔等一干《连线》杂志和后来《热连线》的人物跃然纸上,包括那个时代。
豆瓣上有豆友的评价,说路易斯是一个偏执的人,其实不然,他是一个有恒心的人。他的梦想就是办一本技术的《滚石》杂志,告诉人们新媒体来了,影响到了大家的生活。他在阿姆斯特丹的努力,在旧金山的努力就是为了这本杂志。人在困顿中努力靠偏执是不可以成事的,但是靠梦想则可以。
《连线》创造了一个时代: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新闻官员向记者们展示这本杂志,想说明他们对最新事物并不陌生;迈克尔·奥维茨,好莱坞的首席明星代理人,这本杂志每月要订30本;尼葛罗·庞蒂在他的媒体实验室到处散发它;银行家们把它放在公司前台上,恐吓来访者;全美国的计算机程序员、软件经理以及工程专业的学生,都不愿把自己的这本杂志借给别人,以免它有去无回。
路易斯开创的杂志不仅仅是为电脑爱好者而办的,而是影响了一个时代人的生活。从美国到英国,从德国到中国。那个时代活跃着一大批像路易斯一样的有梦想的创业者,和一大批希望通过成立互联网公司,开发网络程序走上IPO之路的公司比如Yahoo, Netscape, 搜狐,等等。还有一些投资者,金融家,商人和媒体出版人,希望能够通过网络新经济而一举成为富翁或更富的富翁。
当我开始接触《连线》的时候,路易斯已经快要离开《连线》了,那是1998年的年底。我刚刚走出校门。那时,我认识了一个美国小公司,和一群美国人。公司虽小但是管理层各有来头。公司董事长及Co-founder之一是一个精明的投资人,曾经创立了VNU;另一个年轻的founder是一个出版商,在美国最知名的几家广告公司和媒介机构工作过,他的太太来自美国一个声望显赫的家族;总裁在美国第二大市场研究机构任总裁达10年之久; 程序开发人员便犹如《热连线》的开发人员,努力有激情和梦想。这些人虽然走到一起的目的不同,但有一个目的是共同的:通过这家网络公司成为富翁。
总裁给我带来一本《连线》, 年轻的Co-founder和我大谈《连线》和《热连线》,程序开发人员也大谈《连线》,他提到网络《热连线》的几率大于提到杂志。公司业务类似于Jupiter Communication, 提供网络营销市场分析和网络广告的市场分析。激情是可以感染的。于是我也扑到了《连线》当中。 说实话,迄今为止我依然保留着阅读连线网络版的习惯。
到了99年和2000年,随着国内Sina,Netease,和Sohu在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国内互联网业界弥漫着浮躁和不耐烦,年轻的从业人员都希望能够拿自己的公司到美国上市,急吼吼地叫着30岁退休。其时纳斯达克的网络股已经开始下挫,但是人们依然激情四射。我认识的这家公司拿到了第二笔风险投资。记得2000年的某一天和年轻的Founder站在时代广场,纳斯达克仅在咫尺,Yahoo!的股票价格在显示屏上滚动而来,他说了句:这才是目标。我知道他也期盼着IPO的到来。虽然工作很繁忙,虽然有很多客户要拜访,虽然有很多数据要处理,虽然有很多程学要写,但是,那年的圣诞节全公司度过了一个个温馨得有些像家庭的日子。虽然当时互联网的冬天已经来了,但是寒意还没有走进每个人的心里。大家都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可惜的是第二年等来的不是春天而是911。
911之后,我离开了那家小公司,他们支持了一段时间之后还是以较高的市值买给了美国第一大市场研究公司,成为其网络调研的一部份。两个Founder拿了一笔钱估计开始了下一个投资项目,总裁则成为了这家美国最大的市场研究公司的副总裁,开发人员也开始找下一个疯狂的理由。
这就是《连线》将我带进的数字时代,又是《连线:数字时代的媒体梦想》让我想起了这段时光。
<< Home